國內糧價將穩中有升 糧食安全面臨三大隱憂
點擊次數:1225 更新時間:2011-5-13
上一條:未來我國包裝機械市場的發展趨勢分析
下一條:面粉機械:發展中完善自我
【慧聰食品工業網】《經濟參考報》記者近期通過走訪我國各大糧食市場和糧食主產區生產部門了解到,盡管國際市場糧食價格一路飆升,但其對國內糧市的傳導效應有限。此外,今年2月底以來,我國北方糧區旱情明顯緩解,夏糧豐收在即,我國糧食產銷總體形勢樂觀。但是,由于成本等多重因素影響,國內糧價仍將穩中有升。分析認為,當前我國糧食安全還面臨三大隱憂,一是糧價上漲預期推升投機風險;二是地方政府“抓糧”動力依舊不足;三是糧食調控各主體權責定位亟待理順。
糧價上漲預期推升投機風險
近年來,隨著糧食價格的逐步走高和資本市場流動性過剩,糧食金融屬性越來越強,甚至被人稱之為“白金”,投機炒作也應運而生。今年春節前后小麥期貨如“過山車”般的急漲急跌便是典型。
記者調查還發現,在糧價上漲預期的推動下,糧食現貨市場的投機行為也有所增多。在一位從事小麥加工的企業負責人的企業里,記者看到他去年收購“囤積”至今的糧食。他給記者算了筆賬,以他庫存的約3000萬斤算,去年他收的價格是0.94元每斤,占用流動資金不到2800余萬元。而現在,這些糧食已經漲到了1.08元每斤。不到一年時間,凈賺420萬元。
地方“抓糧”動力依舊不足
記者在多個糧食主產區走訪了解到,地方政府“抓糧”動力依舊不足,并且存在部分糧食品種供需缺口加大的現象。
黑龍江省五常市委書記裴君說產糧大縣在農業生產上投入很大,二、三產業發展緩慢,地方經濟結構普遍不合理,可以說產糧大縣市往往都是財政窮縣市,GDP排名都靠后。“生產糧食對地方財政基本沒有貢獻,我要面臨的是2.4萬財政供養人口,每年沒有七八億元根本運轉不了。”裴君說“前兩年我們被國家評為糧食生產先進縣、標兵縣,給了不到5000萬元的獎勵性資金,實在杯水車薪。”
一些糧食產區的基層干部表示,糧食生產對地方財政的貢獻率太低,甚至出現糧食產量越高、財政負擔越重的矛盾。在現有的考核激勵條件下,有的地方官員不得不從地方經濟發展角度考慮加快發展工業化。
糧食調控各主體權責定位亟待理順
目前涉及國家糧食調控執行主體既有各級政府,又有中儲糧、中糧、華糧等國家指定的大型糧食企業。采訪中一些基層糧食行政部門反映,地方糧食行政主管部門與中儲糧等企業在糧食調控中的權責亟待理清。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程國強說“從去年到今年糧食調控執行看,確實值得反思。從某種程度上說,是市場被自己搞亂了。當前多方利益博弈已經影響到了調控層面,必須引起高度重視。”以目前玉米品種的調控為例,由于前期國家禁止中儲糧入市收購,加之原有庫存不斷投放市場,東北玉米主產區出現嚴重空庫狀況。在發現問題后,國家于今年一月下旬出臺文件要求中儲糧迅速入市收購,補充庫存,但從目前調控執行情況看,補庫效果并不理想。
而這背后則突出暴露出調控執行中存在的中央、地方、企業等不同執行主體的不同利益訴求。
比如,對地方而言,停止玉米深加工直接影響地方的稅收和財政收入,影響了地方經濟發展。對玉米深加工企業來說,酒精、淀粉的高額加工利潤促使他們難以遏制繼續加工生產的沖動,這些將直接影響到調控政策的貫徹執行。而國家調控目標缺乏明確的監管問責機制,也使得目前調控落實乏力。
2011年5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