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糧還要重“節流” 關注農產品產后損失問題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11-3-9
上一條:食品行業機械生產企業的“用工荒”之福
下一條:中國機械工業已進入月產萬億元新時期
【慧聰食品工業網】“我們每年都提要增加糧食產量,為此也投入大量人力、財力,可對由于農產品產后處理不當造成的損失卻重視不夠,增加糧食產量,不僅要‘開源’,還要‘節流’。”全國人大代表、農業部規劃設計研究院能源環保研究所所長趙立欣呼吁。
趙立欣表示,目前來看,產品初加工是農業到農產品加工業整個產業鏈條中的突出“短板”。“由于農產品產后處理不當,加工方法原始、設備簡陋,在烘干、儲藏、保鮮等環節造成的損失已經超過增產的數量。”
“據測算,我國玉米因產后儲藏不當造成的損失每年超過800萬噸,馬鈴薯超過1400萬噸,水果蔬菜的損失量也很大。”她說。
趙立欣表示,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在于農戶普遍缺乏必要的設備以及技術指導。
“我去農村調研過,很多農戶把糧食放在馬路上、屋頂上晾曬。糧食的儲存在溫度、濕度方面都有要求,過度暴曬或者變潮,造成產量損失是直接的,還會導致糧食變質,也出現了有人把變質的糧食處理后賣到市場上的現象,造成了食品安全隱患。”
“我認為有關部門應充分認識到解決農產品產地初加工問題的重要性。目前農機補貼中已包括初加工的機械設備,但不包括烘干房、儲藏窖等產后處理的必要設施,建議把這些設施納入到農機補貼范圍或建立單獨的專項補貼,鼓勵農戶購買相關設備,并加強技術指導,以減少農產品產后損失,增加產量,提高質量。”趙立欣說。
2011年3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