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機械等出口企業的“升值”路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10-10-27
上一條:微利時代 食品包裝何從去
下一條:食用油近日或大規模調價 漲價傳言致農產品快銷
【中國食品機械設備網】近期,西方強逼人民幣升值的噪音越來越刺耳,這對于眾多中國出口企業來說,無異于一場災難。這是因為無論生產出口紡織服裝、鞋子、玩具還是從事加工貿易的企業,人民幣升值必將進一步壓縮其生存空間,原本微利的企業將出現虧損。不過,日前在滬開幕的國際食品加工及包裝機械展覽會上,一些國內食品機械生產出口商卻對人民幣升值并不“敏感”。
輕紡等傳統出口商品一般出口毛利率在10%左右,當然也有高些的,但為數不多。相比之下,食品機械出口利潤率要高出很多,這也許正是一些食品機械出口企業的底氣所在。食品機械不同于服裝、鞋子、玩具,其市場準入門檻明顯高出一截,生產加工、技術工藝、零部件配套的難度,都不是傳統出口商品能夠比擬的。此外,國外消費者對大眾消費品和電子產品的品牌認知度普遍較高,這就使中國商品因缺乏品牌知名度而難以提高售價,面對人民幣升值的招數也少。中國食品機械盡管在品牌認知度方面與發達國家品牌還有差距,但因技術成熟、性價比高,因此在人民幣升值的不利環境下仍能生存并贏利。
由易到難,這是事物發展的一般規律,中國出口企業不會例外。世界產業升級和產業轉移的浪潮滾滾向前,傳統產業從美國西歐轉移到日本、到亞洲“四小龍”、再到中國,中國時下也正從沿海向內地進行轉移。一般而言,傳統產業不可能也不應當一直留在一個地區,大多數只能向低成本地區轉移。當然,少數企業因研發能力強、技術工藝先進、勞動生產率高而長期“留守”,也有可能。
筆者認為,從事傳統商品生產出口的企業,面對人民幣升值,無非是兩條路:一條是異地再干或轉行,投身類似于食品機械那樣的層次稍高一些的行業;一條是精益求精,生產出口別人企望卻不易做得出的商品。這兩條路都不好走,但如果下決心走,或許就走出來了,而到那時,產品的價值就高了,企業的底氣就足了,而貨幣升值之類的困難,也就成了“小菜一碟”。
2010年10月27日